张琳是一名陪读的母亲,儿子正在备战高考。为了全力支持儿子,身为母亲的她全心全意陪伴在身边。几乎每晚,她都会在儿子的书桌旁陪伴他,静静地看着他埋头苦读。然而,长久的紧张和疲惫使得张琳渐渐感到乏力,有时候在写作业的桌子旁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。这种状态渐渐成了常态,儿子吉明已经习以为常。
某个晚上,吉明在复习关键知识点时,发现母亲再次在旁边打开了“陪读装睡让他滑进去了”的序幕。他心里有些感慨,明明想要集中精神,却觉得母亲的陪伴如同无形的压力。可是当他看到张琳脸上的安宁,感受到那种无言的支持,心中不由生出几分自责。他希望母亲能够清醒地陪伴他,而不是沉沉入梦中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吉明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,陪伴在侧的母亲则似乎在无形中成了他学习的障碍。一天晚上,他无意间翻开了手机,看到一条来自朋友的消息:“如果陪读装睡让他滑进去了,那就是对你最大的支持。”这让他眉头一皱,觉得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。他开始反思,是否这个陪读的方式真的对他帮助不大?
这时,张琳醒来,看到儿子低头沉思,心中涌起一股自责。她轻声问:“你在想什么?”吉明微微一笑,缓缓道出了心底的疑惑。张琳很快意识到,自己虽然是希望给予儿子支持,但如果自己过于依赖这种“陪伴”的形式,反而可能会让他分心。
于是,母子俩开始调整彼此的相处方式。张琳决定不再陪着儿子写作业,而是在旁边默默支持,时不时给予鼓励和建议。这样一来,吉明反而觉得头脑更为清晰,学习的效率也随之提升。每当他发觉自己走神时,都会想起“陪读装睡让他滑进去了”这句玩笑,使他意识到,真正的陪伴并不是在身边沉睡,而是从内心给予的支持和信任。
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吉明顺利考取了理想的大学。而张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支持儿子,也意识到成长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。在母子相依相伴的岁月中,凭借着相互理解,他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。